本周读书的内容是: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中的第1节《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中的三篇文章。
翻开这篇手记,映入眼帘的是这几行字,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但对于“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应该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当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但是无比幸福的,也是无比高尚的,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收获快乐。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者要善于用教育明智和机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对“后进学生”的坏习惯要循序渐进的帮助他们改正,不能一蹴而就,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的“后进学生”施予积极的影响。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收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
对待“后进学生”的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要让每位学生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自豪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对待“后进学生”不能只关注学习这一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能更重要,要尊重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