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六点十五出门,孩子七点吃饭,我给做好放锅里热着,杯子里倒好水捎着,还有一杯放在桌子上,饭前喝,穿的衣服放在床边,咱们的主题引起了我的深思,从小孩子就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外面度过的,从上幼儿园开始,学校需要和老师同学相处,都需要一种有序的素养, 比如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助人为乐,劳动,帮助老师,都需要我们在家有意识爱和的教育,
每个家庭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盘好菜端上来以后,家长总是要把最好的部分给孩子吃,而自己吃的是孩子不喜欢吃的部分。渐渐的,孩子理所应当的认为最好的都是自己的,谁都不能动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父母也绝对不行。
还有的家长,特别是奶奶,隔辈亲嘛,给孩子开核桃,不小心将一块核桃肉掉在了地上,看到孩子要吃时立马制止,将完整干净的核桃给了孩子,自己则捡地上的吃。
这些举动非常常见,甚至还有一些更加严重的行为,有的人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导致孩子性格嚣张,犯罪的,还有性格脆弱的,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这都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想给孩子最好的,要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每位家长都是有一样的想法,但是一些比较过度宠爱孩子的行为,会让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和性格,家长们千万别把孩子当祖宗。虽然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家长错误的引导,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贪得无厌和自私自大。
家长再爱孩子,也不能让他们的地位比自己高,也要把宠爱和溺爱的分界线看得清楚明白,在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爱都应该有限制。
宠爱和溺爱有很大区别,宠爱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会做的事情,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可是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把害而无一利。
举个例子,当孩子向家长开口需要某样事物时,家长的经济能力可以承受,满足他们适当的物质要求,这个叫作宠爱。可如果孩子无理地向父母提出大量要求,有些甚至在家长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外,如果这时家长要顶着经济压力满足孩子,这就是毫无限制的爱,是溺爱。
总之,满足孩子的要求,花钱提供他们所要的玩具、绘本等,这是适当对孩子的宠爱,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是否会发展到溺爱的程度,关键就在于家长是否有能力控制这份爱,不至于到泛蓝的程度。
道理其实所有父母都懂,可是现实和理想毕竟有一定差别,面对孩子的请求和撒娇,有些父母毫无招架之力,更别谈分清两者之间的界限。
平时,大多数家长都会在孩子渴望的眼神和不能宠坏孩子这个方面纠结。有些家长会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苦口婆心的劝导孩子,不断告诉孩子,他们长大了,懂事了,不需要这些玩具。也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请求,毫无原则可言,对孩子有求必应,只要孩子开心,似乎一切都值得。
其实两种方法都不可取,第一种,家长不停地游说和洗脑,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没有自信。而第二种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提出越来越多的无理要求。
其实父母可以试试这样做,给孩子规定一个界限,可以是时间,数量,价格等各个方面,坚持自己的底线,久而久之,孩子会自己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的需求要适当地满足,当他们的要求被家长重视,他们才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和尊重,也能为他们树立生活的自信。
在爱的基础上也要有一个限度,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和孩子沟通,和他们商量好。去超市前和孩子商量只能买多少件物品,价格必须控制在多少以内,具体怎么选、选什么,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不要过度干涉。
这种有限度的满足,不仅可以解决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合理的分清宠爱与溺爱的界限,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物以稀为贵。就像饥饿营销一样,在限制孩子过程中,让他们对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经过再三考虑,对每一次的得到满足都充满感恩。吃东西懂得分享,
所以家长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关爱之心,但绝不能让爱发展成溺爱,所以让孩子高兴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无限度的做,有时候只爱一点点,对孩子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