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亲子关系、亲子陪伴,现在的家长很多的焦虑在于工作和家庭无法平衡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对孩子常觉亏欠。对于我而言,每次提起这些,都会在心底无限感恩,我的爸爸妈妈从没有缺失过我成长的一点一滴。
我的爸爸是一名乡村教师,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他身上,所以我们并没有富足的生活,但是在陪伴我们这件事上,爸爸妈妈一直身体力行,给了我们最长情的陪伴。
我的童年是在爸爸的学校里度过的。妈妈在家里做家务,爸爸带着我和双胞胎妹妹上班,姐姐也是爸爸的学生,我们经常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背诗,有领导来检查就藏在哥哥姐姐的课桌底下,他们背不过的诗,语文老师会让我们背,那时候还小,但是记忆力超级好,比他们背得还快。爸爸会用老式录音机把磁带里的歌曲清空,用来录我和妹妹背的古诗,我们一边背,他和妈妈一边听,那是他们的骄傲。我也经历过太困了,在学校里睡着了,哥哥姐姐们轮流把我抱回家,刚放在床上,我就醒了的有趣的故事,每每想起这些,嘴角都会扬起微笑。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爷爷和大爷都很喜欢我们俩,炎热的夏天,我们俩从家里跑出来就会直奔邻居爷爷的怀里,让他抱着我们,爷爷总会摇着蒲扇,笑着抱着我们,虽然日子很苦,可是他们给我们的爱很多很多。
小时候,妈妈会给我们做带蝴蝶结的短袖,用自己的裙子给我们改短裤。爸爸妈妈总会在家里月季花开或者菊花盛放的时候,把它们端到院子中间,摆好造型,请照相馆的摄影师来家里给我们拍照,爸爸总会细心的在每张照片后面写好日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照片。再后来,邻居家的大爷买了照相机,他也会帮我们拍一些照片,洗出来送给我们,我的仪式感是他们从小培养出来的。
小时候,爸爸总会骑着老式自行车,一前一后带着我们上班,后来送我们去镇上考试。每个学期初,新书发下来,他会给我们用报纸裱书皮,我们的书他看得很珍贵。家里没有多余的课外书,他把自己班里阅读角的书借回家,等我们看完了再还回去。后来,我们有了放一张课外书的书桌,每次看书之前,爸爸会让我们把手洗干净,嘱咐我们爱护图书,每次我们看书的时候,他总会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脸慈爱,我的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出来的,那时候家里只有黑白电视机,我的童年里没有还珠格格、舒克贝塔,只有《红蕾》月刊里的“两个扁豆角女孩”、“阿呆和阿瓜”。
再大一些,和爸爸熬夜看《情深深雨濛濛》,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看春晚,用笔记本一笔一画记下中国队每天得了几枚金牌,每个奥运冠军的名字都会记在心里。高中时爸爸妈妈陪我们每年看《感动中国》,他帮我们记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这些都成为了我们语文写作的素材。有时农忙,爸爸嘴上说家里忙,不去一中看我们了,还是会在下班以后坐着公交车,到学校门口,买好油饼和鸡排,站在教学楼前的梧桐树下等着我们。最喜欢吃的是妈妈炒的土豆丝、西红柿鸡蛋汤,百吃不厌。高中三年,他们坚持除了大休,每周都去看我们,到了高三,更是变成了一周两次,在爱我们这件事上,他们是满分父母。
我工作前的考试,都是妈妈陪着,爸爸总会在出成绩的第一时间刷到网页,告诉我什么时候审核、体检、提交材料。直到现在,他还会时不时给我打电话,提醒我好好吃饭。
今年爸爸从自己的三尺讲台上退下,正式退休了,我知道他有很多的不舍。我也记得小时候他半夜醒来,在台灯下给学生批改作业,冒着寒风等在学校门口,给学生发准考证,确保他们都找到考场。每年过年前几天的晚上,我和妹妹总是围着他,给他拿对联纸,他给邻居们写好春联时,把春联拿到一边,等它们晾干以后再收起来等邻居们来取。这些事情我们做了好多年,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要说亲子陪伴,我的爸爸妈妈给了我们所有的陪伴,这算是精神富养吧,现在能想到的,不是童年物质的匮乏,而且家的温暖和美好。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我的姐姐妹妹,他们给了我很多很多的陪伴和爱,给了我面对生活所有困难的勇气,也给了我向后退的堡垒。爸爸妈妈的爱,影响了我很多很多,所以,我也会带着爱出发,做好我的工作,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