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十岁了,有那么几个字,每天至少说了很多遍。
“快点!”
“怎么写作业这么慢!”
“再磨蹭就迟到了”
“我让你快点听到了吗?”
……………
从起床开始,就陷入了一场和儿子“争分夺秒”的大战,从床上拖起来穿衣服,已经开启了“我催他后退”的相处模式。鸡飞狗跳的我头顶快冒烟了,“快点刷牙,再不快点迟到了”。之后儿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妙妙中戏精上线,嘴里嘟嚷着“妈妈,你帮帮我啦!”什么专注,倾听,育儿准则,都抵不过“快迟到了!”
后来一直在思考,一味的催促儿子给他带来的是紧张的情绪,而且越来越拖拉。后来听了视频号好多育儿老师的课和直播后,把之前的赶快换成了我希望,也给了儿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例如:周末约定和儿子逛街,我们定好时间8:30出发。我会对儿子说:“妈妈希望你提前十分钟收拾好,这样就可以早点看到你心心念念的电影了”
慢慢的儿子长了记性,对他自己的事上心,而不是事事依靠家长。这样让儿子觉得“快点”是值得的。因为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
孩子磨蹭是天性,作为家长的我们,情绪平和的和孩子表达观点,多点耐心,少点催促,孩子行动更有效率,也更容易专注解决自己的事情。所以现在我而言,更尊重孩子的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