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本节后,我似懂非懂。但脑海中一直萦绕着几个词语:“现实”、“共同体”、“共建共享”、“相互联系”,这些词语构成一条清晰明朗的线:我们生存在相互联系的宇宙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组成共同体,而现实便是这共同体中相互联系的网络,我们要认清现实,必须处于这共同体之中,在感知现实、体验现实中探索现实的本质,达到彼此相知、相依相存的关系。
作者在本节中引用了大部分的物理学家的事实和实验来证明的就是一个观点:现实是群体共建共享的。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更客观科学地认知周围事物的全貌。比如说教育行业,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充满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特的思想、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教师也是形色各异。虽千差万别,但教师和学生是在群体中相处,共生共长的关系。
我们只有走进学生世界,近距离观察他们,与之共情,才能更好地认知学生;而学生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后更加愿意释放心灵、敞开心扉与教师建立亲密联系,实现共建共享的现实。总之,我理解的是在这个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关联,都是相依相生的存在。只有认清了这一现实,才能更科学地探寻真理。
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如果没有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心便很难把教育做好。同样如果学生不热爱学习,而是被迫要求学习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这种把共同体关系缩小为亲近关系的方法是武断片面的。这种“治疗型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眼界和处事能力变得狭隘绝对,让我们会陷入以小团体为中心的自我主义中来,排斥其他不同的人或思想,阻碍我们的发展。正如作者所说,人终其一生真正有亲近关系的人屈指可数,周围的大多数人与我们是处在同一个社交圈内,形成共同体联系,彼此相联,共同发展。
共同体并不是上面所谓的“治疗型共同体”,而是更广泛范围内的团队精神。我们应该抱之以友好的态度与之交往合作,产生仅次于亲近关系的联系,互通有无。具体而言,拿教学来说,教师与学生应该形成科学共同体关系。教师要用爱和温暖对待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之进行心灵对话,搭建师生亲近的桥梁,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真正教育的发生。而就学生而言,他们本身是极具敏感性与恐惧感的,当教师愿意俯下身来亲近他们时,他们是愿意与之敞开心扉交流的。这样一种良好的共同体模式是促进优质教学产生的关键因素。